夏日的蓝田瑶族乡暖意融融,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正在蓝田中心小学热闹开展。7月9日至10日,驻蓝田瑶族乡帮镇扶村工作队携手惠州学院服装学院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将扎染、植物拓染、汉服体验等七大特色项目带入瑶乡课堂,为当地学生开启了一场传统文化之旅。
“把布像这样对折,再用橡皮筋扎出小结,染出来就会有星星点点的留白啦!”惠州学院服装学院学生志愿者小李一边示范,一边耐心解答孩子们的疑问。10岁的瑶族男孩小刘捧着自己的白色棉布,小心翼翼地用线捆扎出歪扭的五角星,“老师说每个人扎的方法不一样,染出来的花纹就独一无二,就像我们瑶族人的织带仔,各有各的故事。”在浸染环节,当孩子们将捆扎好的棉布浸入颜料,看着白色布料逐渐晕染出深浅不一的色彩,纷纷发出惊叹。
驻蓝田瑶族乡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李烨全程参与活动,他指着孩子们晾晒的扎染作品介绍,“这些孩子接触非遗技艺时,他们眼里的光,就是文化振兴最生动的模样。我们链接高校资源开展活动,就是想让‘百千万工程’不仅富口袋,更要富脑袋。”
惠州学院服装学院带队的连老师告诉记者:“‘百千万工程’需要城乡双向奔赴,大学生突击队就是要当好文化桥梁。我们把非遗技艺拆解成孩子们能上手的体验项目,既助力乡村美育,也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读懂非遗的当代价值。”
活动结束时,孩子们举着自己的扎染手帕、T恤等作品合影,不少孩子把作品郑重地叠好放进书包:“我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,这是我们自己做的‘非遗’。”
此次扎染课堂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。驻蓝田瑶族乡帮镇扶村工作队深耕本土文化传承,联动惠州学院专业资源,通过植物拓染、漆扇、汉服体验等七大项目,为瑶乡少年搭建起触摸中华文脉的桥梁。
两天沉浸式体验活动不仅激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,更在寓教于乐中筑牢文化认同。当一件件带着体温的手工作品被小心收起,当汉服衣角的流苏还在风中轻摇,这场非遗活动正悄然书写着“百千万工程”中文化振兴的生动注脚——让传统技艺扎根乡土,让文化自信连接城乡。(来源:爱龙门)